Nicholas Roerich,Visitors from over the sea连叔, 在学姐的推荐下关注的您,平时一直在看您给别人解惑答疑,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突然想那最近烦心的事给您说一说。我去年大学毕业,目前在铁路局上班,但其实定岗后就是个售票员,我可能打心里还是不喜欢这个岗位,从没有想过上完大学就是个卖票的,也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消磨人的意志,它太清闲太没有技术含量了,工作不到一年我觉得我已经变得懒散没有斗志,完全没有刚来时候的“野心勃勃”。也是因为这种单位晋升拼的就是关系,当然确实有能力的人也会崭露头角,但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没有本事过硬到让别人觉得非我不可,所以有时候觉得如果干这份工作这辈子一眼就看到头了。我为什么不离职换一份工作,是因为我贪恋这里的工作休息制度(差不多一个月上十天班,每天工作不超过6个小时 ),虽然工资相对来说比较低,但图了个稳定。心想这样大把的休息时间以后让我结婚后把中心放在家庭上。可是我才二十几岁的人啊,不应该是这般模样。想过离职去考研,但因为工作给了北京户口,三年内离职会赔违约金十多万。想着考个非全日制研究生,但我们单位不认可非全,在这种情况下考非全我觉得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都太高,可能也是因为没勇气去考。想着或者辞职换一份工作,但就我的专业来说来铁路上班算是不错的选择,不然我觉得只能去教育机构或者考编当老师(考过了教资)。总之感觉工作后负能量多了好多,这不是我喜欢的生活。不好意思,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堆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希望连叔能给我个建议。一束光一束光:你其实挺幸运的,有份轻松的工作,又拿了北京户口,依附在这户口上的福利及权利,比如购房资格,本身就是一笔财富。今年及以后几年毕业的大学生,有这运气的人将少得多。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,一是疫情,二是美国不加掩饰的单边主义,都加剧经济风险。得到工作都不容易,更别说有份轻松的工作。在这几年,最务实的工作观是:我如何保住自己的工作?保住工作,不仅要与同事竞争,更要与求职者竞争,当更优秀,薪酬要求更低的求职者大量出现时,你那些垫底的同事就危险了。保住工作的前提是理解工作的意义,理解了你就会爱工作。工作本身并不可爱。辛苦地做一件事情,周而复始,怎么可能可爱。自工业革命以来,市场分工逐渐发达,工作的辛苦度才下降。效率提升了,8小时工作制,每周休息两天,才有可能。原来的人们,为了生存,只能像牲口一样拼命工作,还未必活得好。你的爷爷辈,还处于这种生存状态。感谢他们这几代人的勤奋与积累,再加上市场经济释放出的效率,你这代人才有更轻松,收入更高的工作。你不喜欢的“轻闲的”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,放到这历史进程中看,就会发现,它其实得来不易,是文明发展的果实。人们工作的回报,看得到的是薪酬,有了这些钱,你的衣食住行有保障,资本积累有希望。看不到的,是你挣到的时间。工作之外的时间,除了休息和必要的娱乐,其他都是你可自由支配的财富。时间是一个人最大的、也是最公平的财富,每个人的份额大致相当。这笔时间财富运用得当,一个人的技能提升,丰富度增加,甚至用第二职业取代了第一职业。轻闲的工作,则意味着你挣到的时间多,这是不能抱怨的好事情。不会处理轻闲工作的时间福利,可能是你负能量的来源,错不在工作,错在不会处理自己的拥有的时间。也就是说,你指望一份工作满足你所有需求,那自然没有任何工作是理想的。轻松的工作钱不多,钱多的工作不轻松。不止一位大作家表达过自己喜欢的理想工作,就是你的工作,上班时不需要动脑,机械式地完成就行,下班后全情投入搞创作。你的创造性越强,你越自律,则挣得的时间越多,你越开心。当然,我觉得作家们对你的工作也有误解。任何工作都有创造性,在工作中发现创造性,本身就是自我进步的一部分。售票员有没有创造性?当然有,同样是卖一张票,有人像机器,冷若冰霜,让人不舒服,有人有温度,有热情,让人如沐春风,在他人接触你的一分钟内,你能影响他的心情,这工作,当然极具创造性。这种在任何事情上发现创造性的想法,无论是什么工作,想办法把它做得更好,更有效率,这就是最硬核的创造性。创造性,从来不是别人要求你创造你才创造,创造性是主动的“我要创造”。不要担心没机会展示你的智慧,你的智慧可以在任何时候展示。 在不起眼的小事上展示你的智慧,你才有大事可做。祝开心。连岳推荐:高考志愿,作家梦及思维健康 上文:因为山在那里
Jan Steen,School teacher最近,“神兽”陆续归笼,家长们终于长出一口气。疫情这几个月以来,很多平凡的职业显现出神圣的光芒,医护人员自然不必说,老师也是其中之一,人们是如此盼望老师归位。 对于教育,许多家长谜之自信,尤其是有点文化的家长,总以为自己来可以赢过学校。在某个知识点上,某篇文章上,某道题目上,他们灵光一现,或可胜出,于是得意洋洋,开始批判。这几个月,给你机会了,老师退位为辅助角色,家长自己当主力。被“神兽”们折腾到崩溃的家长,应该对教育的认识更深刻了,知道专业的力量,也会改变自己轻浮的态度。轻浮是无知的体现。轻浮者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:这有什么难的?再严厉一点就是:这么容易你都不会?!轻浮的人,一天在朋友圈发布几十条抨击社会的评论,他们往往最没有生活;他们多年没有读完一本稍有难度的书,却最爱说“中国人不阅读”;他们对教育一无所知,但要表现得像个教育改革家。一个人没有耐心去认真做一件事,但又有虚荣的表演欲望,就会成为一个轻浮的人。如果说轻浮是人成长过程中难免的阶段,希望这个阶段短一点好。无知令人轻浮,有知则令人谦虚。无知的人总以为自己很有知,有知的人才知道自己太无知。有些看起来容易的事,你去做一做,就知道难了。曾有家长觉得小朋友学写字太慢,控制不住脾气,问怎么办?我问他是不是左撇子,他说不是。我建议他用左手抄一遍小朋友的写字作业,体会一下新手学写字的状态,那种控制不住手的感觉,你是看不出来的,尝尝苦头才知道。后来,他的耐心增加了。有人说,我陪伴孩子读书的时间挺多,为何效果不明显?我和他都痛苦?能陪伴当然赢过无陪伴。指望孩子自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,那是痴人说梦。在早期教育中,陪伴,指引,是必须有的,在他律的帮助下,孩子形成自律,先带他飞,他才能单飞。陪伴对质量是有要求的,你坐在孩子旁边发呆,不是刷微信就是看视频,眼角的余光瞟着,时不时喝斥一声,这种牢头型陪伴,质量是低的。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?下面这位家长是个示范:你进入学习状态,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同学,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,与孩子同频,感受得到他的辛苦、障碍与不容易,也能分享进步与突破的快乐。这样的你,肯定脱离轻浮状态,不至于说出“这么容易都不会?”你给的建议也带有汗水的味道,不是轻飘飘的人云亦云。孩子甚至能够成为你的引领者,带你进入知识的新境界。一举两得的事,何乐而不为?建议你像上面那位家长一样,不妨学一门新语言,在孩子的期待中,你只要开始了就不能放弃,你再难都得进阶,你既是身教,也反过来让孩子监督你。这种互助似的、舞伴似的陪伴,你不仅收获一个进步的孩子,还收获一个进步的你。
Edouard Manet,Lilac in a glass 我曾说过,25岁以后,就不要再怪原生家庭了。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说法。25岁,一个人基本完成了大学教育,有了工作,自食其力,自我发展了,命运更多掌握在自己手里。你早一点,18岁就不怪,或者迟一点,30岁才想通,也都可以。当然,早一点更好。原生家庭的问题,有真的,有假的。一些孩子的成长环境确实很糟糕,父母不负责任,忽视,甚至虐待孩子。这为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困扰。但是,诅咒这样的父母解决不了问题,你就是如愿得到他们的道歉与忏悔,你的人生还是要靠自己。更大可能是,这样的父母完全不在乎,不反省,你就永远陷于对他们的怨恨之中,希望现在的问题在过去得到解决:如果我的原生家庭是好的,我现在就会更好。这在策略上是错的,你因为过去,浪费了现在,没了未来。到于假的原生家庭问题,那是父母难免犯的错误。多数人当父母,二三十岁,不过大一点的孩子,许多事情还在学习,犯点错是难免的。再爱孩子的父母,由于知识、观念与能力的限制,都有可能会做出一些伤害孩子的事,这是成长的成本,避免不了的。没有完美的父母,用完美做标准,那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问题。有句笑话说得好:所有的孩子都觉得父母犯了虐待儿童罪。如果一个人要追责父母这种难免的失误,以为小时候被揍的那几次毁掉了自己的人生,那这样的人生太脆弱了。所以,原生家庭问题,无论真假,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反刍,往前看,你的人生发展得好,则一切过去的问题都会消失。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。就像下面这位朋友做的:一个人的人生,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,原生家庭不好,当然是个消极的因素,但是坚强的意志,积极的态度,善于自我激励,其他的积极能够起关键作用,甚至能把消极因素转化成燃料与资源,你没有退路,你不抱虚假的希望,可能更努力、更顽强。认为人生只有一个原因,这种错误的因果观,会诱使人不停反刍过去某个错误,你不反刍原生家庭,也会反刍其他的,你总要找到自己的失败与不幸是他人的原因。人总是在缺憾中成长的,不仅小时候如此,一生都是如此,所谓成长,就是这些缺憾无法彻底决定你,你的发展会让这个缺憾变得无足轻重。现在似乎无法忍受的烦恼、压力与痛苦,长个三五年后,发现不知不觉消失了。最好的自愈力,最有力量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准则,就是往前看,用无限的未来战胜有限的过去。推荐:人应该装上富兰克林操作系统 上文:被误解的勇气